郭玉廷先是從原鄉福建的潮州第一代來台灣從事製作紙傘的師傅。他們一群人首先在台南的安平港登入,接著便在台南定居,靠著製作紙傘維持生活。當時美濃的一位鄉親吳振興因從事多種行業卻諸事不順的情況下,因緣際會來到台南,也認識了這群來自原鄉的師傅。便拜他們為師開始學習製作紙傘,而後引進美濃的「前列」開廠。

  郭玉廷先生後來也回到了美濃開業,把這項技藝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郭富信。郭富信老伯自己有能力製作整枝的紙傘。當初他學習的時候,就決定要把全部的技術學好,因為他覺得若少了其中任何一項技術,就好像斷了一隻腳一樣。同時他也提到,台南製作紙傘的過程和美濃有些不一樣。例如台南師傅是利用「豬血加水」來當糨糊,而美濃是利用「青柿子汁」。

  林順全當完兵後便拜師學做紙傘。擅長的部份是製作紙傘四大過程中的貼紙。學這項技藝必須花上六個月的時間,而且在這半年期間是沒有任何薪餉,自己還必須自付三餐。六個月之後,林老伯便在中正湖附近的廣永興紙傘店工作,老闆是林義雄。當時知名電視劇!星星知我心在那兒拍攝,所以也把廣永興的名聲打響了全台灣,甚至海外各地。因此,每逢週末假期,就會有來自各地的旅客湧進廣永興這家紙傘店,外國人也特別多。不僅來購買傳統油紙傘,也特地來拍攝紙傘的製作過程。
  鍾新建阿建伯,十六歲開始師學做紙傘,從事紙傘製作五十一年。他曾經用走路的方式把紙傘拿到屏東、杉林、旗山等地去賣。出師後他在美濃郵局邊的民生路上(林春雨菸旁)開店,後來看到中山路人來人往很熱鬧,乃遷居至中山路上開店。紙傘業在民國七十年(西元一九八一年)左右銷售量達到高峰,當時有國內外的訂單,那時期他每天可賺五千元,一個月可賺二十至三十萬元。

  鍾新建很願意把製作紙傘的技術傳授下去,他提到三個兒子之所以沒有繼承紙傘業的原因是:物價一直上漲,紙傘售價卻沒漲,薄利之下生活不能維持,所以決定不繼續做紙傘的行業。阿建伯認為,要把製作的紙傘技術傳承下去,需要各方面的條件配合,最基本的是製作紙傘的師父能維持生活上的經濟。尋找紙傘的出路方面,他贊同從教育和觀光這兩方面,協助找出紙傘產業再興之道,例如國家應制訂辦法鼓勵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再生,學校做鄉土教學時,可結合地方產業做教學和推展深度知性旅遊等等方式。



《美濃油紙傘歷史一覽表 》

時  間 事  件 說  明
日據時代
大正年間

美濃油紙傘
的引進
由林阿貴、吳振興延請大陸師父前來
傳授技藝。
日據年間
昭和三年
(民國十七年)始,至民國五十一年

古阿珍開廠
製傘
古阿珍從昭和三年(民國十七年)始
至民國五十一年,經營製傘三十四年
,廠址設於牛皮寮,店號為極富盛名
的「廣珍昌」。
日據時代
大正年間
到民國五十年
左右

美濃紙傘業
興盛期
地方紙傘業最興盛時期共有十二家紙
傘廠。
民國五十年以後 美濃紙傘業
衰落期

新式陽傘,其輕便、便宜、耐用又易
於攜帶的特性普遍地取代了油紙傘,
使得油傘的價值與銷售漸形蕭條,僅
存一家林享麟的「廣進勝」紙傘廠,
顧客主要為年紀較大者或外國人。
民國六十年 美濃紙傘業
振興期

擁有紙傘技術的林享新與林義雄接受
來自加拿大一萬把傘的訂單,於是林
義雄結束雜貨生意,全家遷返美濃,
重新建廠,並將散在各方的紙傘師傅
請回來,再度繼續紙傘的生意。
民國六十五年
十二月
媒體報導影響
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的英文漢聲雜誌
上,大幅報導林享麟製傘的生活,以
及他製傘的過程,該期並以林享麟和
他的紙傘做為封面,使得在當時傳統
技藝逐漸失傳的危機中,燃起復甦的
契機。
  美濃油紙傘用途
的轉機

台灣經濟逐漸富裕起來,在旅遊觀光
業的刺激與手工藝品的生產下,使得
美濃的油紙傘逐漸脫離原本實用的價
值,而走向與觀光結合的商品文化,
成為遊客喜於收藏的精美藝品,帶動
了美濃油紙傘的另一個春天。
八O年代 美濃油紙傘的
震盪期

由於大陸紙傘衝擊,傳統製作油紙傘
在材料上製作技術上的變動,例如傘
面變為整面改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