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皇週介紹 |
|
|
|
 |
海皇週菜單 |
|
|
|
黃金蟹煮 |
|
|
|
|
蔗香鯊魚煙 |
|
|
|
|
白灼海皇片 |
|
|
|
|
草蝦粉絲煲 |
|
|
|
|
麻辣爆田雞 |
|
|
|
|
|
|
|
|
|
|
|
|
|
台灣人因為身在海島,享受海鮮更是得天獨厚。正逢夏日,開車到海港,穿梭在活跳跳的魚蝦中,挑選好後,拜託店家馬上下鍋,配著啤酒,消暑又過癮。但享受鮮美的海鮮總帶著隱隱的罪惡,想到海鮮膽固醇太高,只好安慰自己友情正醇、夜風正涼、美食正好,就放縱這一次吧。吃海鮮真需如此心虛嗎?海鮮是不是蒙上不白之冤? |
|
|
|
|
|
|
很多人常認為為蝦、蟹、貝殼類的海鮮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常被警告遠離這類食物。
事實上,要判斷食物對膽固醇的影響,並不能單看食物中的膽固醇量,而要同時考量食物中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現在營養界已經改用「升膽固醇指數」,代替「膽固醇量」。
「升膽固醇指數」是同時計算食物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量的指數。
若以升膽固醇指數來看,任何一種海鮮都比牛肉、豬肉、雞肉來得低而且飽和脂肪酸對膽固醇的影響更大於膽固醇量本身。
喬治華盛頓大學心臟學家約翰.拉羅沙表示,飽和脂肪酸增加膽固醇的威力,比食物中含有的膽固醇本身,要高出4倍。
因為飽和脂肪酸是提供製造膽固醇的零件,有升高膽固醇的作用,是心臟病的幕後殺手。
成大醫院營養部主任彭巧珍更進一步解釋,就算蝦、紅蟳、烏賊膽固醇量高,卻是整隻一起算的,膽固醇只集中在頭部、卵黃,只要吃的時候把頭部、卵黃除去,就成為低膽固醇的好食物,是非常安全的。
更且多吃魚可以捍衛心臟健康。
科學家在1970年代就驚訝地發現,愛斯基摩人得到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非常低,關鍵可能在於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海魚。
omega-3的研究相當多,幾乎世界各地多吃魚的人都較少得心臟病。
荷蘭的研究發現,平均每天都吃一盎司的魚,就可減少50%罹患心臟病的機會;美國一項長達25年的研究發現,不吃魚的人比吃魚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會高出三分之一;丹麥的研究也顯示多吃魚對心臟的好處。
魚脂肪中的omega-3脂肪酸會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壞的膽固醇),減少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壓、降低三酸甘油脂等,都可以保護心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魚油多的魚,omega-3脂肪酸都高,新光醫院營養師陳淑美說。秋刀魚、鯖魚、土魠魚、鮭魚是omega-3脂肪酸較高的魚類;虱目魚、鱈魚、烏魚則是油脂雖高,但omega-3脂肪酸卻不高;而鮪魚、黃魚、鱸魚、白帶魚則幾乎不含omega-3脂肪酸。
更好的消息的是,在飲食中多增加omega-3,並不會增加食物中脂肪的攝取。
美國漁業協會(The National Fisheries Institute)計算過,就算吃最肥的魚鯖魚(omega-3脂肪酸也高),脂肪佔總熱量的比例也在25%以下,低於一般建議脂肪在總熱量30%以下。 |
|
|
|
|
|
|
既然許多研究都明白指出,魚油中omega-3脂肪酸的好處,乾脆吃魚油膠囊豈不更方便、直接?魚油對動脈硬化整體影響目前仍無定論。例如近年來有些研究也發現,魚油可能改變LDL(壞的膽固醇)的結構,讓它容易氧化,反而對動脈硬化不利。美國心臟學會在1996年的營養專家會議中,回顧了過去二十幾年有關吃魚、魚油補充、血脂肪、冠心病的相關研究,提出綜合性的建議就是:多吃魚,但不必多補充額外的魚油。他們認為,魚油的好處與危險仍需未來更多的研究證明。 |
|
|
|
|
|
|
傳統常認為吃魚對眼睛有益,看來是有幾分道理。因為omega-3脂肪酸中有一種DHA(國人並不陌生,嬰兒奶粉經常添加),能幫助胎兒視力健全發展。如果懷孕第三期(第7∼9個月)到出生前後的胎兒如果缺乏DHA,會出現視神經炎、視力模糊,甚至失明。油脂較多的魚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A可以維持眼睛表面結膜與角膜的健康;一旦缺乏維生素A,會引起乾眼症、夜盲症等。因此,台安醫院營養師趙思姿指出,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的人,更需留心維生素A的攝取,多吃魚,就有益眼睛健康。 |
|
|
|
|
|
|
這是老生常談,卻是事實。美國區爾大學(University of Chile)研究發現,DHA不僅對胎兒視力健全有益,更重要的是,它能協助腦部充分發展。DHA是構成腦細胞傳遞訊息的重要物質,科學家已經證實,如果缺乏DHA,會造成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的降低。 |
|
|
|
|
|
|
魚要怎樣烹調才能留住最多的DHA?因為DHA是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非常容易氧化,所以買回之後,要愈早煮食愈好。而且烹調時,最好是清蒸或烤,或利用國外非常流行的海鮮沙拉,儘量避免油炸,才能留住最多的DHA。 |
|
|
|
|
|
|
長久以來不少人相信生猛海鮮可以壯陽,從科學上來說,好像真是如此,是因為海鮮類富含礦物質鋅。鋅有助於調節男性荷爾蒙的新陳代謝,也可以避免攝護腺肥大。 牡蠣是含鋅最豐富的食物,六隻牡蠣就含有人體所需量(15毫克)的6倍。據說18世紀的浪蕩子卡薩瓦諾每天都要吃40隻牡蠣,但現在研究也發現,吃了太多鋅也會中毒,如腹瀉、噁心、嘔吐等。 |
|
|
|
|
|
|
對魚過敏的人,是因為體內缺少可以分解魚肉中組織胺的酵素,一旦組織胺被人體吸收,進入免疫系統,就會引發過敏現象。 但還有一種情況是過敏性中毒,和天生吃魚過敏不同的是,魚過敏的人只要吃到一點點組織胺,就會出現起疹子、皮膚發癢的症狀,但過敏性中毒指的是吃了太多組織胺所引起,但症狀和天生過敏幾乎一樣,所以就診時,一定要告訴醫生,自己吃了哪些東西和量的多寡。不管什麼魚多少都有組織胺,新鮮魚的含量,正常人體內的酵素可以輕易分解;但如果魚遭到細菌污染,鮮度降低,就會產生大量的組織胺,這時吃了,就容易發生過敏性中毒。 |
|
|
|
|
|
|
關於海鮮還有許多更新的發現,支持海鮮的好處。
●減輕體重:澳洲研究者在1999年的研究發現,每週吃一次富含omega-3的魚,可以幫助有減重計劃的人減輕體重。
●抗癌:過去5年的許多研究指出,多吃富含omega-3的魚似乎可以降低罹患癌症的機率,特別是乳癌、結腸癌和攝護腺癌。
●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現象:過去10年的許多研究都發現,多吃脂肪多的魚可以降低或控制發炎現象;有些研究還指出,omega-3可以減少病人對抗發炎藥的依賴。
看來海鮮的確蒙上不白之冤,多吃海鮮不會帶來什麼大麻煩,相反地,魚是預防心臟病的最好食物。
少吃肉、多吃海鮮,清爽、健康度過今年夏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