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統一與多樣性在漢人研究中是一個重要且基本的問題 ,對所有試圖以「中國文化」為論述對象的學者來說,統一或多樣是一個前提性的假定,決定著他們的研究取向與理論架構。
 |
傳統客家飲食 |
M. Freedman與A. Wolf有關中國文化的統一或多樣之爭論為人所熟知,M. Freedman主張中國文化是一個統一性的整體,我們在各地看到的差異現象只是相同文化的不同表現;A. Wolf則認為以中國幅員之廣大,文化的多樣性是必然的,在看似統一的表象底下,其實質是文化的多樣性。中國文化有其統一的一面,也有差異的一面,這是明顯的事實,問題是我們該如何來看待這一現象。Robert Weller認為,漢人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共同的生活經驗,也有因族群或階層之不同而產生的個別體驗,因此發展出統一與多樣的文化現象,是社會經驗的結果,面對這一問題的重點是要指出人們的經驗過程。我要強調的也是,暫且不論統一或多樣問題,重點在於我們所謂的「文化」之意涵為何?文化的統一或差異又是透過何種機制產生?惟有清楚的文化概念才能幫助我們確認研究範疇,以及對社會所具有的意義;惟有透過對文化生產機制的探討才能讓我們瞭解文化統一或多樣如何能夠並存。
人類的飲食與其他行為一樣,都具有實用與表達的兩面性。食物除去滿足飽食、營養、口味與生產供應等實用意義外,所蘊含及能藉以表達、延伸、象徵的無形意義也相當重要,有時甚至凌駕於實用面。因此在純研究的立場上,象徵與表達層次更受到重視。各民族在飲食文化的美學表達上都有不同的表現,而中國飲食文化的美學,不僅表現在食物的外觀、形態、色澤、香氣、滋味與口感,也不僅表現在廚師的手法,更重要的是藉文字筆墨,表現在文學與繪畫上,其效果甚至比食物本身來得豐富。從社會文化表達面而言,食物常用於表現社會階級及身分,在我國除了各地特有的地方菜,另有宮廷菜、官府菜、寺院菜、城市菜、鄉間菜、家常菜、乞兒菜之別,都是明顯依身分地位差別的分類。
各民族也經常出現對食物可食與不可食的禁忌,最明顯的例子如猶太與伊斯蘭教徒禁吃豬肉,而中國人卻以豬肉為上品,這是因為中國人對食物的認定原則與他們不一樣。我們不先界定自然界而後擇食,是先從自己身體的需要原則出發,然後去擇食,凡是對身體健康有利者則可進食,不利者則避食。因此,中國人是依不同情況訂定禁食的標準,例如:孕婦、病人、或是在某種儀式期間,才會對特別的食物有禁忌。人類對食物的觀念也常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對於污穢、不潔淨的東西會產生禁忌的態度,如上述猶太人與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的例子。此外,人們也會對神聖的東西有一種敬畏之心,因此避開不吃,如印度教的信徒認為牛是神聖的,所以不吃牛肉。
中國飲食文化有著「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等「結構之和」的明顯表現。由榖類的發酵製酒而延伸到利用豆類製醬,再延伸到以味精調味,也正是傳統「五位之和」的特別發展。還有講究季節性食物以及涼熱的配合,也顯現出對天象與自然界的調適。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四大菜系、八大菜系或十二大菜系,無論在食物結構之和、五味之和、鼎鑊烹調之和、季節氣候之和、以致於人際之和都完整而緊密的維持著。各大區域菜系的差別都表現在氣候的調適、材料的選用、烹調技巧的變化上,而其基本原則卻維持不變。李亦園院士認為,中國本土區域菜系的差異非常明顯,但表現在不同層次的「致中和」原則卻有其一致性。換言之,中國菜雖然有區域流派的不同,但不論是魯菜、川菜、湘菜、江浙菜、粵菜、潮州菜、客家菜、福州菜、閩南菜與台灣菜,都屬中國菜,都保有超越飲食層次,追求「致中和」深層觀念的運作,這就是中國飲食最根本的特色。